今天是 欢迎登陆泰安民生警务平台!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点击无障碍阅读
文化园地  

【民警原创】蟋蟀情怀

发布时间: 2021-09-16

立了秋,就到了蟋蟀成熟的时候。这两天,我常常在傍晚时分到白佛山下散步,名义上是散步,其实是为了聆听蟋蟀的叫声。蟋蟀熟悉而又亲切的叫声,使我想起了《诗经》中的句子:“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成年以后再读这句诗,我惊讶地发现:脑海里浮现的不仅有捉蟋蟀、斗蟋蟀的趣事,竟还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旷达心境,又像“初听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的动人情怀。我深深地明白,我对蟋蟀的情怀,就像家乡的山脉,连绵起伏。

我的家乡宁阳,位于泰山脚下,四季分明,雨水充足。家乡的蟋蟀非常出名,被誉为“江北第一虫”,它性情刚烈,强悍善斗。我分析,蟋蟀鲜明的特点和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是密不可分的。

每年立秋后,便是一年一度的“蟋蟀交易节”。这个时候,蟋蟀市场热闹得很,卖蟋蟀的男女老少,挎着篮子,背着腰包,头上套着轻便矿灯,半蹲在八仙桌前,同买蟋蟀的老板你一言、我一语地讨价还价。有的人还穿着没来得及换掉的长袖长裤,脚上的黄球鞋沾满了湿漉漉的泥土,衣袖褶皱处裹着一层白色的玉米穗,这身装扮一看就是钻了一整夜的玉米地,远远地便能闻到那人身上的一股草汁汗臭味。买蟋蟀的老板大多是来自南方的生意人,他们一本正经地坐在太阳伞下,手里拿着干草苗轻轻扫动蟋蟀,有些则拿着几根狐狸毛做成的斗草,惹得蟋蟀支起翅膀,张开两个大牙,吱吱地追着斗草转圈。若是哪个桌子旁围了一圈人,肯定是有人捉了只上等的蟋蟀。围观的人们脸上洋溢着喜悦,以多年积累的捕捉经验评价着这只蟋蟀。

父亲捉蟋蟀已有30余年,他视蟋蟀为知己,或者说他认为自己就是蟋蟀群体中的一员。他的微信名为“蟋蟀老张”,微信头像是一只本土蟋蟀。在农村,大多数老百姓除了种地也没其他挣钱的门路,但在八九月份,宁阳的老百姓却能通过捉蟋蟀,挣得不少外快。由于捉蟋蟀没什么成本,这也成了家乡老百姓公认的“香饽饽”。我上学那会儿,为了学费,我和母亲傍晚也要下地捉蟋蟀。我是极讨厌钻玉米地的,玉米叶子就像个大锯齿,划得我脸上、胳膊上火辣辣得疼。玉米地里密不透风,我弯着腰快步走,恨不得一口气走到地头,仿佛出了玉米地才能正常呼吸。那时父亲白天黑夜都要下地干活,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非常辛苦,他每天捉的蟋蟀却是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

有人说,孩提时代的记忆散布在夏天里,各种各样的昆虫都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对我来说,蟋蟀是我对父亲和家乡最深刻的记忆,直到现在,父亲在玉米地里一步一步前进的背影仍在我的脑海中。


【字体:
上一篇:
下一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