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屏幕”是一种将多部设备连接在同一屏幕上的功能,多用于远程会议、文件共享等方面,给民众带来便利。然而,这种功能也会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据统计,当前,利用“共享屏幕”诈骗已成为一种新型电信网络诈骗,不法分子利用该功能实时观察事主手机屏幕内容,乃至窃取事主账号密码等关键信息。
冒充客服 骗取贷款
一日,冯女士接到一名自称是“京东客服”的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对方以冯女士的京东白条借贷业务“没有关闭造成高额滞纳金”为由,诱导冯女士添加“客服人员”微信,并安装了一款可以实现手机同步功能的软件。待冯女士打开手机进行登录操作时,诈骗分子通过“同步软件”掌握了冯女士的手机银行账户及登录密码。随后“客服人员”又遥控指挥冯女士在银行App上进行借贷,紧跟着,冯女士手机就收到一条“中国银行贷款12.6万元”的短信,她顿时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了。
谎称征信有问题 诈骗3万余元
今年6月,吴先生接到一通陌生电话,对方称自己是某银行征信中心的,吴先生上月的房贷还款有偏差,导致其征信出现问题,不及时处理的话后果严重。吴先生一听影响到自己的征信,一下子慌了神。紧跟着,对方指导吴先生下载一款App,通过该软件的“共享屏幕”功能,指挥吴先生操作。首先,对方让吴先生上传自己的身份证、银行卡等证件信息,然后,吴先生手机收到一个银行发送的“验证码”,收到“验证码”后,对方随即挂断电话,让吴先生等待回复。不一会,吴先生手机收到一条扣款信息,银行卡内30000余元被全部取走。吴先生这时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刚刚遇到骗子了,便立即前往派出所报警。
假冒“银保监会”工作人员 设下清空账户骗局
小张是一名大学生,一日,他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声称自己是某支付平台的工作人员,现国家银监会下发文件,要求清除学生账户网贷额度信息。小张想了一圈,自己并没有开通网贷,便挂断了电话。没想到,不一会对方又打来,称查询到小张确实开通了网贷账户,让小张下载了某个App,并通过一个会议号进入“电子会议室”后,让他们经理来解答小张的疑问。紧接着,所谓的经理上来先自述身份,给小张发了“银保监会”的红头文件,然后经理又发了自己机构的营业执照和他个人的一些证件,这时,小张完全放松了警惕。
看到小张开始“上钩”,该经理立马说,小张的网贷账户必须清空,如果将来还想再用,可以重新申请注册,并且额度会更高、利息更低,额度结算清除后,“银保监会”将会发送消费结清证明。接下来,小张按照对方的指示,打开App里的“共享屏幕”功能,再进入支付宝点开网商贷,把里面可用的额度全部借出提现到“银保监会”提供的银行卡上。操作完成后,对方称注销不成功,小张在其他网络平台也开通过,需要小张继续打开美团App进行操作。这时,小张收到银行卡转账成功的通知,刚刚自己在支付宝网商贷里的钱已经转到对方账户里了。小张寻问对方已经转账成功为何还要继续操作时,对方挂断了电话。意识到被骗,小张立即报警。
远程指导 办理“退货”手续
近日,刘先生接到一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某快递公司员工,说刘先生的快递在运输过程中被不慎遗失,现要对此进行理赔。双方添加微信后,对方以无法转账需要其关闭“百万保障”为由,要求刘先生下载某款App,完成下载后,加入会议并开启屏幕共享。在对方远程指挥下,刘先生扫描了对方发来的支付宝“理赔”二维码,并输入密码以及验证码。随后,刘先生发现自己账户转出8899元。意识到自己遇到了电信诈骗,刘先生随即报警。刘先生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银行卡里的钱会“不翼而飞”。
揭秘“共享屏幕”骗局
“共享屏幕”骗局的实质就是手机屏幕上显示的内容同步让对方看到,包括弹窗显示的短信、微信、其他App推送的信息等。也就是说,你在手机上的任何操作,包括输入的密码、验证码、解锁的过程等,对方都能看见。一旦受害者使用了此功能,骗子就能看到手机上的所有信息,从而转走受害人卡内资金。此类骗局主要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步,添加好友。骗子先冒充电商客服、公检法、熟人等身份,骗取受害人的信任,添加受害人为通信软件好友。
第二步,诱骗打开“屏幕共享”。骗子以申请退款、配合调查等理由诱导受害者下载并打开某些App(QQ、腾讯会议、钉钉等)自带的屏幕共享功能。第三步,诱导输入重要信息。以各种理由诱导受害者在手机上输入个人银行卡或其他支付渠道的账号信息、密码,接收验证码,进行绑定/解绑、更新信息、验证安全等操作。
第四步,把钱转走。骗子利用通过屏幕共享截获的账号信息、验证码进行转账操作,在受害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将资金转走。
如何正确退出“共享屏幕”?
正确退出的方式不是单纯的切换回主屏幕,或者切换到其他软件中,那样共享还在继续。类似社交App中视频通话功能,你需要点击“挂断”按钮才能停止通话。同样,退出共享屏幕需要打开共享屏幕的软件,点击“结束共享”,才能正确退出。